“阴阳”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包涵着神秘的东方智慧。就本义来说,“阴”“阳”最初是指方位,并渐渐渗入古地名中。包含“阴”字或“阳”字的地名,至今依然比比皆是,如沈阳、洛阳、安阳、信阳、辽阳、衡阳、汾阳、华阴、湘阴、汤阴等等。就江苏省而言,近百个县(市、区)地名中,就有近十个与“阴阳”有关,形成值得玩味的地名现象。
南京出版社副编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徐智介绍,中国绝大部分领土都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大部分中国人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位于南方天空。山向南的一面自然会被阳光照射,山向北的一面则无法被阳光直射;河流的情况则相反,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往往由西向东流淌,水的北岸地势相对较高,岸坡向南,能得到阳光直射,而南岸的岸坡向北,阳光无法照射到。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地理现象,创制了“阳”字来表示太阳可以直射到的“山南水北”的方位,创制了“阴”字来表示太阳无法直射到的“山北水南”方位。
【资料图】
《说文》释“阳”:“高,明也,从阜”;《说文》释“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阴”“阳”二字都归入“阜”部,“阜”的本义是山冈、山丘,可见“阴”“阳”二字的本义就是与山陵有关。根据现在能看到的文献资料,用“阴”“阳”表示方位,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尚书·禹贡》:“至于华阴”;《孟子·万章上》:“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这是用“阴”指代“山北水南”的比较早的例证。《诗经·召南》:“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则是用“阳”形容“山南水北”的比较早的几个例证。
江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散布在江苏大地上的古今地名,凝聚着悠久的地域文明。在江苏近百个县(市、区)地名中,因为“阴阳方位”而形成,并且至今还在使用的地名就有多个,分别是江阴、淮阴、沭阳、溧阳、射阳、泗阳、丹阳等。
江阴的“江”就是指长江。视觉中国 供图
江南名城江阴,古称为“暨阳”,因为和古暨阳湖的地理方位关系而得名。明弘治《江阴县志》:“县有暨阳湖,因以名乡。”南朝梁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废暨阳县,置江阴郡,治所在今江阴市澄江镇,下辖江阴、梁丰、利城3县,这是“江阴”之名第一次出现。“江阴”二字就是指此地处“长江之阴”,也就是长江之南。在古代,“江”曾特指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
淮阴,秦时设县,治所在今淮阴区马头镇东,因地处淮水(淮河)之南而得名为“淮阴”。历史上,淮阴的管辖范围和行政级别发生过多次变化,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曾被封为“淮阴侯”。如今的“淮阴”,是指淮安市淮阴区。
淮阴,因地处“淮水之阴”而得名。图为今淮安市淮阴区视觉中国 供图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占领梁僮阳郡,改名“沭阳郡”,下辖下城、临渣、服武、怀文等4县,治所在今沭阳县沭城街道。沭阳因位于“沭水之阳”,也就是沭水(沭河)之北而得名;泗阳,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设县,顾名思义,此地处“泗水之阳”。泗水(泗河)是淮河主要支流,“四渎八流”之一,孔夫子那句著名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在泗河边发出;溧阳,秦始皇时置县,其名称由来,一说因位于溧水之北,溧水即“濑水”,这条河是沟通长江与太湖的重要水道。另一说,是因为这座古城地处溧山之阳,有学者推测,古人所说的“溧山”可能是指茅山或宜溧山脉。
溧阳,因位于“溧水之阳”或者“溧山之阳”而得名。 视觉中国 供图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封项伯,建射阳侯国,因侯国都城(今宝应县射阳湖镇)位于“射水之阳”而定名为“射阳”。射水即后来的射阳河,古代又称为潮河、射陂,是由射阳湖湖水冲蚀而成的天然河道。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射阳县”和如今的盐城市射阳县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于东晋义熙九年被废,后来成为射阳镇,今为射阳湖镇。而后者建县于1941年,其名称“射阳”同样也与流经县境的射阳河有关。
和“射阳”情况类似的,在镇江市和南京市江宁区辖区内,也各有一个“丹阳”,区别在于,前者是县级市丹阳市,后者曾是古镇名,如今是横溪街道所辖社区。
古代的“丹阳”和现在的“丹阳”是两个概念。 图为今丹阳市。视觉中国 供图
徐智介绍,“丹阳”是一个在江苏地方历史上相当重要的地名,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丹阳郡,前身是秦的故鄣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时,丹阳郡治迁到建业(南京)。隋朝时曾短暂废除丹阳郡,但不久又恢复,郡治始终在今南京城内。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废除丹阳郡,其下辖各县改隶润州(镇江)。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润州为丹阳郡,改曲阿县(今丹阳市)为丹阳县,从此“丹阳”这个名称与南京无关,渐渐地专指镇江下辖的丹阳县(市)。由此可见,“丹阳”这个名称是从南京迁移到了今天的丹阳。历史上,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称为“丹阳”,曾延续五百多年时间,比如南朝山谦之的《丹阳记》,其实就是南京的最早方志。
今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的丹阳社区,民间俗称为“小丹阳”,其最早为秦朝时设的古县,辖地约在今江宁与溧水,当涂二县交界处.汉武帝时改为丹阳侯国,后又改为丹阳县,到隋朝建立后,这个丹阳县被废除,领地并入溧水县。
至于“丹阳”二字因何而来,《景定建康志》引《江南地志》:“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太平寰宇记》:“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宝中改为绛岩山,丹阳之义出此。山临平湖,湖亦以丹阳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两水间。以此证之,则丹阳为山名,山南为阳故曰丹阳。赭山、绛岩山、丹山,皆为赤山之意。””可见,丹阳郡的“丹阳”因地处“丹山之阳”得名。但也有观点认为,文献中,“丹阳”也写成“丹杨”。《晋书》认为,“丹阳”是指此地山中多“赤柳”,“赤”即“丹”,也就是“红色”。对此,南宋学者周应合在《景定建康志》中专门写了一篇“辨丹阳”指出:“丹山之有丹杨,则因木取义宜也。丹杨山之南曰丹阳,因方取义亦宜也。”。他认为,丹山有红色的赤柳,也就是“丹杨山”,丹阳郡在丹阳山之南,按照地理方位起名的规律,所以叫做“丹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