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草长莺飞,鲜花簇拥,红旗猎猎。
3月30日上午,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十八烈士陵园内,哀乐低回,中部战区某红军旅官兵代表和射阳县人武部官兵及各界人士300多人,在烈士墓前,向79年前在这里英勇牺牲的先烈敬献花篮并行军礼。
原十八烈士所在部队“英雄冲杀连”第36任政治指导员张斌在致辞中庄严地告慰先烈:我们的连队多年来秉持“英勇冲杀,决战决胜”的“连魂”,获得“英雄冲杀连”的荣誉,你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将世代传承,今天我们来看你们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至此,加上之前查找到的一位牺牲烈士,射阳县海河烈士陵园内19位无名烈士英魂79年后全部“归队”,射阳人民帮烈士“寻亲”的心愿终于实现。
阻击日寇,烈士热血洒塌港
3月1日下午,在射阳县海河镇烈士陵园,来自射阳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海河镇各界的120名干部群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举行祭扫活动,并再一次踏上为19位无名烈士“寻亲”的旅程。“为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了无名英雄!我们有责任为他们寻找部队,让他们尽快‘归队’。”射阳县人武部政委严乾龙说。
当天,烈士村原民兵营长、90岁的王恒义老人,含泪讲述了当年新四军勇士与日伪军血战塌港壮烈牺牲时的情景。战斗发生的前一天晚上,有一个班就住在王恒义家中,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烈士村的民兵营长、村主任。据老人介绍,1944年6月30日拂晓,一艘载有350多个日伪军的汽艇拖着两只民船驶向塌港,欲寻新四军主力作战。为避开敌人锋芒,坚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新四军主力奉命转移。39名官兵留守打伏击。他们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伺机给敌人以沉痛打击。这一仗击毙日军小田大尉和日伪军40多人,激战中,我军也有18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战斗结束后,河里的水、岸上的土都被鲜血染红了。”王恒义说,当地群众眼含泪水,第二天把找到的18名新四军烈士遗体集体安葬。据当年只有十几岁,家离发生战斗地只有100多米远的目击者孙志灿老人2016年发表在《射阳日报》上的文章回忆:“‘十八烈士墓’及此周围应有19位抗日英烈。‘塌港伏击战’战斗结束后第二天,埋葬了18位烈士遗体。又过了几天,邻居在一条小沟的芦苇丛里又发现了一具战士遗体,也是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军属朱老爹向他家要了两张芦席,把这名牺牲的战士也安葬在18位烈士旁。”
为了缅怀烈士们的功绩,1959年,相关部门将烈士当年牺牲的塌港改为烈士大队(后更名为烈士村)。1967年,射阳县人民政府又在烈士牺牲地建立“十八烈士墓”,2006年扩建为海河革命烈士陵园,让子孙后代永远瞻仰,铭记烈士的壮举。
多方求证,寻根小组查找与烈士相关信息
由于当年战争频繁,部队行踪不定,后来各部队又多次整编,海河革命烈士陵园内19名英勇牺牲的烈士叫什么名字,究竟属于哪支部队,一直未能查证清楚。
今年3月初,射阳县成立由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烈士寻根小组。射阳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县委书记吴冈玉提出要求,要让长眠在此的无名烈士“有名”,找到部队和亲属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务必全力以赴,全力做好服务。海河镇党委书记刘德龙表示,全力以赴为寻亲小组做好后勤保障,让革命烈士“归队”。
严乾龙在无锡干休系统工作过10多年,听过很多“皮旅”的战斗故事。当他在射阳“十八烈士墓”碑文上看到“十八烈士”,还有“皮旅无名烈士”字样时,初步认定,烈士可能是来自当年皮定均率领的部队。3月2日上午,寻根组一行到达“皮旅”驻地无锡,受到部队官兵的热情接待。得知他们来意后,部队立刻安排专人对当年的部队档案和相关线索进行了查找。经过比对,有一名烈士牺牲时间是在1946年,地点为海河塌港。“皮旅”无名烈士找到了“娘家”,但其他18位烈士还没有线索。
3月6日,寻亲小组联系上了射阳县老新闻工作者彭辰阳。彭辰阳十分热爱研究党史和军史,尤为关心射阳县地方革命史。他退休后近十年,为寻找烈士老部队,先后去过全国几十家烈士陵园和名人故居。近两年,他撰写了《父亲的入党志愿书》以及近十篇反映军人家庭的通讯,刊登在相关报刊上。
彭辰阳老家就在“塌港伏击战”发生地附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每年清明,他都和同学们一起去祭扫“十八烈士墓”,多次听过当年参与掩埋烈士遗体的民兵战斗英雄路曰恒讲述烈士英勇事迹,家中至今还保留着他写的作文《在烈士墓前》。但路曰恒早已过世,经多方打听,彭辰阳了解到路曰恒女儿路吉成现还在世,她小时候跟路曰恒在苏州读书,应该知道烈士的一些情况。经了解,路吉成已80多岁,现住在盐城。
几经辗转,3月13日,寻亲小组来到路吉成的家。路吉成虽80多岁,但耳聪目明,声音洪亮。她看了记者有关寻亲的材料后,首先肯定“十八烈士墓”旁过去确实有一座小墓碑,碑上刻着“皮旅一战士”碑文,但“皮旅一战士”和“十八烈士”不是一支部队,也不是同一场战斗。
彭辰阳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终于找到了一本珍藏多年的《射阳革命史料选辑》,里面有一篇《塌港伏击战》,转载的就是当年的《盐阜大众报》刊登的十八烈士事迹,里面有当时部队的番号: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三营十连,并有史方壮等3名烈士的名字。
严乾龙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激动。3月14日,他和射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胡志海专门找到彭辰阳的家,将彭辰阳掌握的资料与《射阳县志》、射阳县委党史办资料及十八烈士墓上的碑文进行详细比对,并请射阳县委党史办主任邱明哲当面核实,证实资料的真实性。
几经周折,帮19位无名烈士全部找到“娘家”
当天,按照已经求证的线索,严乾龙首先找到了当年的部队是已经传承下来的现某部红军旅。
如何才能找到这支部队,严乾龙先后打电话给10多位熟悉的战友。一位战友提供的线索是北部战区,联系上了北部战区机关,他们告知某部红军旅后来的部队已经转到现中部战区某红军旅。
严乾龙又联系上中部战区机关相关部门,他们告知,某部红军旅转隶后又分成了两个部队。当他们信心满满找到82集团军的时候,该部队政治部门再次查实,烈士应该隶属83集团军。
几经辗转,寻亲组最终联系上了83集团军的英雄部队领导。当年的老部队,现在的83集团军某旅首长听了18位无名烈士的事迹介绍后,激动无比,表示全力配合,让18位无名烈士“归队”。
3月29日,张斌等代表部队,乘了10多个小时火车,风尘仆仆,赶到射阳,征尘未洗,就忙着找知情人核对资料,查看实物,查证史实,反复对比,确认部队番号和战斗时间、地点,双方交战人数和部队的旅史记载,完全吻合。
至此,加上此前查证的一位烈士,射阳县海河革命烈士陵园内19位无名烈士英魂79年后全部找到“娘家”!
经过79年的发展,烈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烈士村旧村改造,建起了多幢功能齐全的农村新居。在为新居取名时,老百姓一致认为,是烈士们的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旭日东升,新居离烈士牺牲的地方不远,就叫“旭日新居”。
79年后,19名烈士终“归队”。奔腾不息的海河滚滚东流,日夜不停地传颂着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通讯员 张学法 夏元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