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20日,记者来到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水杉竹林郁郁葱葱,石榴花开红似火苗,常盛集团厂房里有条不紊,生态园里游客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这里曾获评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不过就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曾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一个落后村,如何通过产业迭代更新、融合共生,变身新时代“桃花源”?
“50年前的蒋巷村可以说是一片‘小雨水汪汪,大雨成汪洋’的穷水恶土。”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介绍,蒋巷村地处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全村只有873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曾经是常熟市最偏僻的一个小村。“那时农民居住的房子还是泥墙草房,即使有瓦房也很矮很小。”
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发展先机只能从人身上寻找。由于地势低洼,粮食种不好,常德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带领村民首先实施了长达十多年的治水改土工程,逐步建成田块成方、树木成林、水渠成网、水泥道路畅通的高效农业示范园,1700多亩低洼地全部用人工方式填高平整。“首先把农业搞上去,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他说。
农业起家后,还要工业富民。地处苏南地区,乡镇工业经济发达。蒋巷村同样想登上这辆快车,不过过程并不顺利。上世纪80年代初,蒋巷村准备搞工业,但一无经验、二无人才,1983年创办的泡沫塑料厂在2年后便失误倒闭。1985年,村子到上海引进人才,结果引来一个骗子,被骗走200多万。“直到1992年,常书记亲自找项目,创办常盛钢结构企业后,蒋巷才真正发展起来。”一名村干部介绍,村子从轻质建材厂入手发展工业经济,企业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后来成立常盛集团,建成“常盛工业园”。
有了农业起家,工业富家,蒋巷村还实行旅游旺家、生态美家。借助沙家浜红色旅游的辐射效应,蒋巷村积极开发“新农村考察、农家乐趣味游、学生教育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等项目,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村里的绿化覆盖率已超50%。
2022年底,蒋巷村集体净资产超3.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5万元,年末人均村级分红1万元。漫步蒋巷村,村卫生室、养老院一应俱全,红白相间的居民房如一栋栋小别墅整齐划一。常德盛表示,幸福的标准是蒋巷村村民“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所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村子真正成为“城里人看了羡慕、自己人住着舒服、外国人看了信服”的幸福家园。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工业和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蒋巷村并未放弃农业。“我们耕地仅种一季南粳46水稻,精细养护照样能销售到10元/斤。”常德盛表示,蒋巷村计划将1200亩水稻田建成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劳模实验示范方。“去年每亩地效益约2500元,目标是净利润每亩地达3000元。长远来看,要让蒋巷村的千亩良田最终成为海绵田,为粮食高产稳产、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下基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王俊杰/文 陈俨/摄影 赵宇/视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