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身整洁的白色实验工作服,齐耳短发,43岁的王利华看起来很文静,但说起话来语速偏快、干脆利落。王利华是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四级调研员、高级工程师,承担着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全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等多项实验分析任务,每年审核上万个数据,保持零差错。
22年来,王利华从一名普通的核与辐射监测分析人员成长为全国辐射监测领域的知名专家。“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基层环保人”……荣誉的背后,是王利华对事业的坚守和勇挑大梁的担当。
2001年入职面试时,王利华的一句“我喜欢待在实验室”,至今让单位同事印象深刻。“在实验室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蹲守是常事,但是把一个个数据准确地分析出来,再输入国家数据库,身体再累,心里也是美的。”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含量都是痕量级的,每升样品中的含量微乎其微。因此,测量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往往需要采集大量的样品进行浓缩、富集和提纯,一个水样监测点位往往要采集500升水样。样品量大、人少,王利华和男同事一样抢着干,一桶一桶水样,从船上提到车上,从车上提到实验室。长期下来,落下了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毛病。
对监测人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和考验是突发事故状态下的环境应急监测。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王利华接到任务,需对日本回国飞机进行表面辐射监测和样品采集。由于以前极少碰到这样的应急事故,这次任务没有方法可参考。她多次尝试、请教专家,最后决定采用擦拭法采集飞机表面灰样带回实验室测量。王利华现在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那天天气凉爽舒适,但是穿上纸衣后,一会儿浑身都湿透了,眼镜也变得模糊。” 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省核管中心给出及时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及时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充分的科学依据。
2014年5月,南京发生一起放射源丢失的辐射事故。丢失的放射源活度高、危险性大,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王利华和同事积极配合现场应急指挥部制定周密的监测和处置技术方案,确定厂区周围36平方公里的搜寻范围和点位布设要求。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的搜寻,终于成功锁定放射源位置并进行了安全处置,保证了周围居民的安全。这起事故的成功处置,成为全国处置放射源丢失重大事故的范例。
王利华团队承担国家与江苏省辐射监测重大科研攻关、能力验证10余项,编制4项国家和2项地方环境监测标准,成为全国辐射监测方法的依据和蓝本,填补了国家和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空白。目前,她还在忙着两个比较重要的课题——生物中铅-210和水中碳-14的方法研究,这两类核素的检测目前在全国仍然缺乏标准方法,王利华正和她的团队一起攻克难题,努力为核辐射行业标准的制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未来,我希望能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小问题,来进一步推动江苏乃至全国辐射监测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王利华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许海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