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几年,一批非遗传承人搭上直播快车,在网上逐渐火了!
《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同时,濒危非遗全类目都通过平台焕发“新生”。过去一年,有116位30岁以下非遗传承人活跃在平台上,平台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53%,其中曲艺类增长102%。
的确,新媒介时代,网络平台用户多、参与度高、信息传播速度快。非遗借助网络直播打破时空壁垒,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社会能见度和知晓度。新颖的表达方式和更加现代的呈现手段,也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直播中聆听戏曲唱腔、品味民乐音韵,感受精神瑰宝的魅力所在。
需要思考的是,直播逐渐让原本“高不可攀”的古老非遗接上“地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当下,我们还能做什么,才能让非遗主播们持续火下去,让非遗文化网上持续受追捧,而不是昙花一现?
主播当好“传承人”。非遗主播在数字时代“乘风破浪”,将非遗技艺“搬”到互联网平台,化身“潮主播”。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精妙的技艺、精湛的表演、精巧的唱腔……这些都需要通过高质量的直播展现给观众,而优质内容吸引观众的背后,需要主播精心打磨、不断创新。直播间不仅成为各地非遗的传播场,也成为从业者磨炼演出技艺的“培训场”。主播不仅需要精进非遗技艺,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开展针对爱好者的非遗科普等深度内容输出,让人们能打心底里理解、喜欢、传播非遗文化,助力地方精品非遗焕发新的传承活力。
平台扮好“中间人”。直播平台的出现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例如抖音平台依据自身庞大的体量,为非遗项目造势宣传,举办“DOU有好戏”、中国舞普及“舞蹈传承计划”、“DOU有国乐”等助力活动,为非遗直播新人打造线上舞台,让传统技艺通过直播间的“尺寸之地”被更多的人看到。为充分弘扬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直播平台还需进一步发挥作用,通过为非遗从业者提供直播技巧专业指导、充分完善平台的奖励机制、增强主播与观众的互动机制等,形成助力非遗传播传承的全方位服务,让传承人在传播中不再“单兵作战”,而是更加得心应手,实现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政府做好“引路人”。非遗传承保护是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事业,政府部门为非遗直播“保驾护航”,首先应强化队伍建设,依托文化馆、传承基地、传习所等大力举办非遗直播专题培训班,设立“年度非遗传播者”等奖项,鼓励传承人精进技艺、不断成长。其次,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与热门主播合作,邀请其推介城市、景区、地方历史文化,为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引流”“获客”,为文旅发展增添强劲动能。最后加大宣传展示力度,主动触网,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抓住传统节日等重大节庆日,承办各类非遗直播系列活动,增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向往。
传承有方,发展才能有道。非遗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应该是你我都可以接触到的“下里巴人”。直播互联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文化的支持者、学习者、推广者。(沈蕾 实习生 陆一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