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节能减碳日益成为普通人践行的生活方式。近期,有细心市民发现,在一些超市货架上出现了零碳蔬菜、碳中和牛奶……原来,低碳生活作为碳中和的重要一环,现如今已经具体到“吃”这件事上。
那么,食品行业的零碳实践进展如何?零碳食品的出现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对此,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进行了探访。
探访:多家商超售卖零碳食品,价格明显偏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热河南路的盒马鲜生门店。临近午餐时间,有不少顾客正在店里选购商品。在牛奶货架处,整齐地摆放着各式包装的牛奶,其中某品牌一款箱装有机纯牛奶在包装盒上明确打出了“碳中和”的绿色标签。
在该门店的有机蔬菜货架上,记者注意到,部分蔬菜的包装上贴有“零碳”蔬菜的圆形认证标签,并标有“零碳农产品”的字样。据盒马相关负责人介绍,“拥有零碳认证的有机蔬菜,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据悉,目前盒马南京上线的零碳蔬菜,主要来自云南盒马村有机蔬菜基地,包含叶菜、瓜果等20多个大众品类。
除此之外,此前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证的盒马自有品牌碳中和有机山茶油也正在门店进行售卖。
记者发现,店内出售的零碳食品都与其他品牌、规格的同类型食品放置在相同货架上,商品标签仅标注了品牌及价格,商家并未就“碳中和”、“零碳”作出特殊标注或将其作为宣传手段。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南京市的多家其他商超,虽未看到有零碳认证的农产品,但多数有在售卖某品牌的“碳中和”牛奶。部分大型连锁超市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近期有引入零碳农产品的计划,已在接触获得相关认证的厂家。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一大问题必然是价格。记者探访发现,目前,碳中和食品与普通食品的价差较大。以沃尔玛某门店为例,标注碳中和的有机纯牛奶一箱的售价为99元,同品牌其他系列的牛奶一箱的售价仅为78元,净含量相等,价格差距较为明显。
零碳蔬菜方面,一份400克的零碳有机娃娃菜售价为9.9元,一份500克的普通娃娃菜售价则为6.9元。对此,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价格差异主要存在于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零碳蔬菜在价格上与有机蔬菜并无区别。
市场:企业积极布局,零碳赛道“争奇斗艳”
记者在梳理后发现,碳中和有机奶、碳中和有机山茶油及零碳有机蔬菜等几款产品还仅仅是零碳食品业中的冰山一角,众多行业知名领军企业已经或正在积极布局零碳食品产业。
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第五届进博会上,雀巢展示了推向中国市场的首款碳中和有机奶粉“卓淳能恩3”。产品全程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不使用化学制剂。在所有生产过程中减少人工干预,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包装盖与勺均使用植物基材料,对全链路进行碳足迹测算。
新兴饮品品牌元气森林则在今年与相关“零碳”技术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携手建立整体“零碳”战略,打造数字化碳中和工厂,并联合发布首款白桃味零碳气泡水。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零碳绿码”看见自己这瓶饮料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康师傅饮品也在上月举行的茶饮料碳中和路径实践成果分享会上推出了国内首款真正实现碳中和的茶类饮料“纯粹零糖原味茶饮料”。同时对外披露了该款茶饮料实现碳中和的具体路径,为茶饮料行业提供了创新的减碳思路。
在此前探访的几家商超中,记者暂未找到这些品牌所推出零碳食品。但在线上渠道方面,记者发现,上述产品目前均已上架品牌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同时,在详情页面的宣传图上,商家也对产品的“零碳”认证做出了明确标注。
率先从农产品入手,做出零碳尝试的盒马鲜生,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今年6月于全国门店上线的几十款零碳有机蔬菜,未来还将推动零碳认证覆盖所有在售的百余种有机蔬菜。同时计划在有机食品领域持续发力,逐步覆盖水果、肉禽蛋、粮油、乳制品、母婴等多种品类,进一步推动有机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增长。
专家:零碳之路道阻且长,但看好行业发展前景
事实上,尽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涌现出不少零碳食品,但大多数人对此并未多加留意,且纷纷表示不了解“碳中和”、“零碳”的理念要如何转化为在饮食方面的具体实践。
探访过程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在某沃尔玛门店购买了碳中和有机纯牛奶的杨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并未注意到包装上有“碳中和”的标识,也不理解是什么含义。在记者进行简单解释后,更是表示怀疑是否为商家炒作的噱头。
对此,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碳认证负责人郭汝清表示,食品在原材料种植养殖、收获、加工、运输、销售、存储等层层环节均产生温室气体,且由于消费量巨大,其碳排放量也较为可观,因此食品行业所进行的减碳探索对实现“双碳”目标发挥着积极作用。
那么零碳食品是否能够在社会面上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呢?郭汝清认为,当前摆在零碳食品面前还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是价格问题。他解释道,零碳或碳中和食品相对于普通食品,在营养、口感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在生产全过程中需对碳排放量进行严格把控,在某些环节得投入更高的成本。因此若没有溢价,生产企业难以保持长期的积极性,但提高了价格,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零碳食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推广。
另一方面,食品流通涉及农业、服务业、工业等多种产业,如何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准确核算也是一大难题。郭汝清告诉记者,国内食品农产品的碳相关认证制度与标准尚处于起步阶段,包括南京国环在内,目前市场上只有少数认证机构与企业正探索自有标准。“如果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排除一些企业吹嘘产品的减排效果,从而误导消费者。”他认为,只有建立健全认证制度与标准,才能从源头上督促企业生产,进而培养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形成竞争优势。
伴随着国家战略层面对于“碳减排”、“碳中和”的大力支持,同时落实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呼吁,消费群体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对于零碳及碳中和食品的发展前景,郭汝清表示持乐观态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徐子禾(实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