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背景下,如何在把好环保闸门、守住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敢谋敢为、善谋善为,着力改进优化环保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会议在常州召开。当天,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常州举行厅市会商会议,同频共振、齐心协力,聚焦高质量发展。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天琦,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盛蕾出席会议。
(资料图)
会议为什么这个时候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2022年,常州环境质量全面改善。PM2.5、PM10改善幅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均列全省第二;大气综合指数改善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列第五。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常州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如何围绕更好实现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是常州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城乡面貌转变的关键抓手。“危污乱散低”企业,分布广、数量多、风险大,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常州市2022年开始进一步加大“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力度,向环境治理的最难处攻坚发力。光今年,常州已经排出的9个集聚区建设、33个工业片区更新、116个技改提升项目要全面开工,全年整治提升企业2000家以上,腾退盘活土地空间23000亩。推动项目快破土、要素快破解、政策快破题,还需要生态环境领域的一系列支持。
在致辞中,陈金虎感谢省生态环境厅长期以来对常州市高质量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他表示,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了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良性互动。下一步将发挥好厅市会商平台作用,更大力度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擦亮生态绿城品牌,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生态中轴,生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新图景。
接着,常州市副市长夏思军介绍了常州“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有关情况,提出请求协调支持的环评审批、总量指标核定、资金安排、执法监督四个方面14项事项。比如:
在环评审批方面,随着涂料集聚区的建设,将在同一区域内建设多个环评类别为报告表的涂料项目,逐个项目单独环评,企业成本较高,审批部门行政成本也较高,且所需时间长,影响涂料集聚区建设进度。恳请支持常州市对环评类别为报告表,同区域、同类型综合提升项目开展环评打捆审批。
在总量指标核定方面,排污总量指标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基层面临较多难题。恳请省厅支持并指导常州制订“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排污总量指标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减排量的核算认定;恳请省厅从减排量核算的技术层面予以支持帮助。
执法监督方面,“危污乱散低”作坊企业监管难度大,行政处罚、环保信用惩戒难执行,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不足。恳请省厅支持常州先行试点,选派镇、街道人员申请生态环境执法资格,配合开展一线执法工作。恳请省厅支持常州加大“危污乱散低”企业环保信用监管力度,对列入“危污乱散低”企业整治清单且逾期未整改的企业,由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相关单位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对常州市提出的需要支持的事项,我厅高度重视,将以最深的诚意、最强的力度、最实的举措来最大化地支持常州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整治。”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钱江当场逐一回应,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对于常州提出的涂料集聚区环评审批问题,钱江答复说,一是支持常州市开展涂料行业集聚区规划和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指导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做好集聚区规划环评审查。二是对按规定需编制环评报告表的同园区、同类型以及共享环保设施的涂料项目,支持常州市开展按批次审批,简化环评内容,压缩环评编制和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对于排污总量指标核定与使用,钱江答复说,常州市可聚焦“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制定单独的、具体的总量指标管理实施细则,科学腾挪储备排污总量指标,优先支持“绿岛”“绿链”项目建设。对于减排量核算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省厅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将选派专业团队协助常州市核算“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中形成的排污总量指标,指导特色产业集聚区污染治理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关于执法监管方面,钱江表示,支持常州先行试点,并积极协助常州市,在征得省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可选派镇、街道人员配合开展环境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支持常州充分用好环保信用评价,对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处罚的企业,纳入信用监管;对列入整治清单但逾期未整改的企业,常州可组织有关部门实施联动管理,也可出台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政策,激发企业主动整改的内生动力。
王天琦表示,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和常州市委、市政府一起努力,更强决心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实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大投入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更为系统开展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会后,双方还要建立常态化的会商机制,就“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中新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集中力量,研究讨论,共同解决;就治理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省积极宣传推广,放大影响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姚政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