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四面环江的扬中,是全省面积最小的县级市,但却成功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7位。这离不开当地坚持盘活土地存量、以科技赋能提增“亩均效益”的努力。《新华日报》最近刊发的报道《敢争善争,“小体量”扬中展大作为》给人启迪。
强调“亩均效益”,本质是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产出效益。当前,省内外不少地方都在推行“以亩产论英雄”改革。它适应了不少地方开发强度相对较高、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现状,提高了土地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对提高经济“亩产量”和放大亩均投资额、产值和税收大有裨益。不过,相同的经济产出背后,可能是不一样的环保、资源代价,不一样的民生、就业效益,其经济成色自然不同。因而,在推进“以亩产论英雄”过程中,切忌突出经济但弱化综合评价的导向。在看亩均产出的时候,也应考量产业是否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导向,是否在满足高标准的环保民生要求等方面有所不足,等等。
“以亩产论英雄”如果过度强调经济产量而忽视其他,就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如果单纯强调经济方面的亩产量而不计其余,则可能放大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如果只“以亩产论英雄”,地区产业发展则可能会陷入同质化竞争,或脱离地方发展实际。“亩均论英雄”虽适用于产业发展领域,但经济产出不是衡量所有企业效益的标尺,强化“亩产”也要注意辩证施策,避免“一切向钱看”。比如,像电力、燃气、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等事关民生的行业企业就不宜以“亩产”来看。同样,由于发展周期等原因,一些科创型、文化类朝阳产业“亩产”未必很高,甚至在投入市场前要经历漫长的亏损阶段,但这些行业有的成长性较好、回报更高,有的对带动就业贡献较大,如果简单以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评判,这些行业不一定比得上高污染、高耗能的夕阳产业。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亩产”更多的应是一种综合性评价。看“亩均”除了看单位经济方面的产出,还要看“亩均”资源配置、科技含量、人才配置、研发投入等是否符合当地发展要求,坚持“按质论价”。江苏昆山之所以被称为“全国最牛地级市”,不仅是因为它是我国首个GDP突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更是因为昆山高质量发展底色靓、成色足,当地不允许片面追求土地产出而忽视环保、节能减排等因素,在考评亩均效益上,将是否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导向、是否能提高产业层次、是否满足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等纳入其中。同样,无锡、常州、扬中等地,也都坚持对企业绩效作出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唯GDP,这种激励先进、倒逼落后的考核方式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更契合“以亩产论英雄”的初衷。
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左右的人口,创造了10.1%的经济总量,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是江苏的现实省情。在土地等资源普遍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写好“亩产”文章,不能简单以规模为王、以产量论英雄,既要计算单位产出、看“亩均产量”,也要看“产量”背后的成色、防止落入“经济好就是一好百好”的窠臼,兼顾经济发展和环保、产业规划、城市定位等的关系,才能走出一条低用地、低能耗、高产出、可持续的新路。
(韩宗峰)
关键词: 按质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