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南京地铁回应乘客因手机外放收罚单的相关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当事人称自己去南京旅游,因在地铁手机外放而收到巡逻人员开具的告知单,但并未收到罚款单。南京地铁回应称此事属实,车厢内有稽查人员巡逻,如果情节严重也会进行罚款。不少网友建议全国推广。
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等明文规定,“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会被开具相应的告知单。如果情节严重,也会进行罚款。这是因为,在上下班高峰期、比较拥挤的情况下,一些乘客在地铁车厢大开外音,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噪音污染。试想,各种音乐、猎奇短视频的解说、影视剧的对白,很容易让地铁车厢成为喧闹场所,影响他人乘坐体验不说,还可能引发乘客之间的冲突。因而,禁止手机外放,能在规范乘客行为、帮助乘客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同时,对乘客形成刚性约束,保障正常的乘车环境,这也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都明文禁止在地铁外放声音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南京地铁收获了不少好评?原因在于规定执行的“力度”。尽管不少地方禁止外放,但在执行与落实方面缺乏作为、甚至姿态,纸面规范“悬空”而不“落地”,久而久之很可能成了“沉睡的规定”。这次,南京地铁“动真格”,采取开告知单的方式,明确了地铁方面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强化了“程序权威”的同时,也守护了乘客的“安静权”,让不少网友感觉到规定执行的严肃性:规定是用来执行的,而不仅仅是“躺”在车厢的条文里。
赞扬也在于规定执行的“温度”。在现实中,有人并不知道禁止外放规定,有的人外放并非故意,有的则虽然外放但声音不大、滋扰有限,如果一概以罚款了之,难免失之于简单、粗暴。给相关乘客告知单而非罚款单,既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又能避免过罚不当。要知道,地铁禁止外放是相对比较新、最近几年才陆续被很多城市落诸条文的规定,距离人所共知、形成共识尚需要一些时间。更何况,虽然不少城市下放了部分行政执法权,但“地铁罚款乘客”依然面临行政执法权配置层面的争论。因而,在此阶段,拿捏好介入的尺度、避免过于粗暴的罚款尤其有必要。
平衡好“力度”和“温度”,南京地铁执行规定的方式值得不少单位管理者学习。
(张致 韩宗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