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种花家,即“中华家”的谐音。春和景明,万物生发,一年一度的“春天的盛会”如约而至;此时此刻,种花家的8500万江苏儿女正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策划推出《种花家的“江江”和“苏苏”们》系列报道,将视角对准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内的优秀江苏儿女,这些“江江”“苏苏”们初心如炬、锐意进取,他们的奋斗之路与追梦之旅,也必将激励着更多“江江”“苏苏”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棵树的作用或许无法直观体现,但众树成林,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价值。1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0.73吨氧气,每年能吸附灰尘68.4吨;每平方米杨树每年固碳量高达392克,相当于一辆1.6排量小汽车半年的碳排放量;1万亩林地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这一抹抹“绿色”至关重要。
毅然回国,利用所学为林业发展添砖加瓦
为了让祖国的每一棵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姜姜在美国经历九年求学生涯后,毅然决定回到母校,用自己所学为林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并入选了“江苏省特聘教授”。
如今,姜姜的工作就是:围绕如何提高森林的质量,对低质低产低效的人工林进行改造。他表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抵消了45%人为碳排放,其中森林的贡献约80%。人工林面积又占全国森林面积的很大份额。但人工林普遍存在着树种单一、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碳储量低等问题。”
为此,近年来姜姜在江西、浙江、江苏等地开展了低效人工林结构优化与生态功能提升方面的研究。提出基于生态效益提升的低效杉木林结构优化关键技术、杉木林土壤地力提升的微生物调控方法,为当地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创新技术,助力江苏大地绿意盎然
在南京林业大学原副校长张金池教授的带领下,姜姜也开始开展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方面的研究。“以盐城大丰林场的盐碱地为例,盐城拥有680万亩滩涂,占江苏省盐碱地的70%,由于盐分含量高,一般的植物不容易存活,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去筛选耐盐的树种,同时还要研发适宜的造林技术提高林木存活率,增加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姜姜介绍。
此外,困难立地植被恢复还涵盖很多具体工作。“比如矿山、矿区的修复,采矿之后,在裸露的岩石边坡上造林,非常困难,因为它没有土,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我们也需要研发新的技术去修复矿山,给岩石披上绿装。”
随着发展,我国每年新增植树造林面积的潜力逐年减少,有必要通过加强林地管理来增加森林蓄积量,以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十四五”期间,姜姜申请了一个关于江苏农田防护林系统碳增汇技术的项目。农田防护林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江苏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当时种了比较多的杨树,后来老百姓可能觉得树影响了粮食的产量,也疏于管理。现在第一批种植的杨树农田防护林已经存在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研发更新改造技术,去引入一些新的树种或者固碳树种,使得农田与林网能够相互作用,更加健康地保护农田。”姜姜表示这也是他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方向。
“植”此青绿,呼吁每人都出一份力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诺。现阶段,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保护森林,增加森林碳汇,更重要的是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关于个人如何通过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姜姜告诉我们,“居民生活碳排放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中的能源消耗造成的直接碳排放,另一方面是生活中进行的消费、购买的服务等造成的间接碳排放。所以平常我们选择使用清洁能源,或者说出门在外,记得关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减少食物浪费,增加木材家具的使用年限等,都可以为节能减排作贡献。”
增绿,不仅要“绿色”在山川大地铺满,更要让“绿意”在人们心中盎然。今天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姜姜也提醒大家,在积极植树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地适树,不要盲目种树。“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在“双碳”的目标之下,绿色发展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落地生根,当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广泛地参与绿色行动,我们终将漫步在绿水青山之间。
策划:潘青松 杜雪艳
采写:沈蕾
视频:王子杰
包装:陶蓉 王子杰 朱丹清
关键词: